李白出生地百家说述评
张书诚
李白究竟出生在哪里?据明代思想家李卓吾讲,唐宋元明一直有人在争:“蜀人以白为蜀产,陇西人则以白为陇西产,山东人又借此以为山东产”,“盖自唐至今然矣”。他不禁慨然叹日:“呜呼!一个李白,生时无所容入,死而千百余年,慕而争者无时而已! 余谓李白无时不是其生之时,无地不是其生之地”。“亦是巴西人,亦是陇西人,亦是山东人”,“莫争!莫争”(《焚书》卷五《李白诗题辞》):孰料他死后这几百年争得越来越凶!除了原有的西蜀、陇西、山东,又加上了“几个”碎叶、“几个”条支,生地一直延伸到西亚和海湾了。现将明清以后以至近年的各种论点述评如次:
一、明清两朝的“蜀中说”
“蜀中说”即“青莲乡”之说。最先提出此说的是明代学者杨慎。他在本书附录的《李诗选题辞》中引证《成都古今记》的话说,“李白生予彰明之青莲乡”(今四川江油市青莲镇)。而彰明县的地方志也记载着有关李白出生时的种种传说。此说的主要依据乃是本书再三引用过的《李序》、《范碑》中的有关记载。历来主持生子蜀中说的人都认为《李序》与《范碑》中关于李白的出生都置于神龙初其父“逃归于蜀”,“潜还广汉”之后。以此来证明李白生于蜀中,他们认为这是可信的。因李阳冰为李白同时代人,李白临终时嘱请编集写序,其叙当本李白所说。范传正碑文乃元和年间为宣州刺史时作,其叙来自李白之子伯禽的手疏。一般地说,李阳冰的《序》和伯禽的手疏都是据李白口授写成的第一手资料,是最可靠的。
但是清代学者王琦在《李太白年谱》中提出这一说法与李白生卒年是有矛盾的。他指出《李序》记载李白卒于宝庆元年(762)十一月,而据李华作的《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和李白自已写的《代宋中丞自荐表》所述,李白应生于长安元年(701)。王琦接着说,神龙(705)返蜀,“太白已数岁”(五岁),那怎么能说生予蜀中呢?对于这个矛盾,王琦作了两种可能的解释:“岂神龙之年号乃神功之讹?抑太自之生在未家广汉之前欤”?王琦的这两种可能的解释,后来就成了蜀中说和西域说争论的焦点。
王琦对这一矛盾提出两种可能的疑问后,晚清黄锡圭在光绪三十二年(1897)脱稿的《李太白年谱》中,就肯定《李序》和《范碑》中的“神龙”乃“神功”之讹。因此他在他所编的《年谱》中说,“武后时,子孙始还内地”,把“逃归于蜀”,“潜还广汉”的时间又提前了几年。由此,他仍主张李白生于“蜀之绵州彰明县内之青莲乡”。这个说法影响相当深远,从清末到民国,甚至到解放初,不少文学史著作和论文都采取此说。
二、民国年间的“西域说”
民国十五年(1926)五月十日北平《晨报副刊》发表李宜琛《李白籍贯与生地》一文,这就引起了李白生于西域的争论。该文实际上沿袭王琦“太自之生在未家广汉之前”这一推论。通过对李白生卒年月的考证,断定“太白不生于四川,而生于被流放的地方”。这是最早正式提出的李白生于西域说。可能由于该文仅见于报章的原因,也可能由于作者知名度不怎么高的原因,当年并没引起什么反映。但是九年之后的民国二十四年(1935),陈寅恪在《清华学报》十卷一期发表了《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一文,也断定“太白生于西域,不生于中国”。这一下“西域说”似乎才引起了人们深入讨论的兴趣:第二年(民国二十五年,1 9 3 6年)三月,《逸经》第一期发表了胡怀琛的《李太白的国籍问题》(本书已附录)。同年八月《逸经》第十一期又发表了胡怀琛的《李太白通突厥文及其它》(本书已附录),同年十一月《逸经》第十七期接着发表了幽谷的《李太白——中国人乎?突厥人乎》(本书已附录),这些文章都断定李白生于西域。其后民国二十九年(1 9 4 0),李长之撰《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一书,也肯定李白生于西域。
至于生于西域的具体地点,这次讨论中有二说:
(一)碎叶;李宜琛主张李白的出生地“是在碎叶”。他沿袭王琦的说法,认为李阳冰说的条支乃是借言碎叶,就象《李序》中以。复指李树而生伯阳”借言产子,以“惊姜”借言生育一样。但他对碎时的具体位置没有谈到。幽谷也同样没有谈到碎叶的具体位置。
(二) 逻私城:胡怀琛引《大唐西域》的记载后说,“李白先世所流寓的地方,疑是在咀逻私城南面十余里的地方”。其具体位置当在素叶(即中亚碎叶)之西八百五十里。
这次“西域说”的讨论,免不了涉及李白是汉人还是胡人的问题。陈寅恪认为李白之父所以名客,乃因“西域人其名字不通于华夏,因以胡客呼之”。“其人本为西域胡人,绝无疑义”。而胡怀琛则认为李白先世本是中国人,为突厥所掠,乃是“突厥化中国人”。幽谷的文章一反此说,认为“太白是中国化的突厥人,而非突厥化的中国人”。他认为“说太白是中国人的证据,处处发生疑问,说他是突厥人的理由,断非捕风促影之谈”。李长之肯定李白是中国人,是生于俄属中亚的华侨。
三、五十年代的“旅途说”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国内热火朝天地搞建设,对李白出生地并没有怎么深入讨论。一般文学史、人名辞典仍然沿袭清末黄锡圭的说法,认为李白生于“蜀之绵州彰明县内之青莲乡”。
l958年作家出版社也出版了黄著《李太白年谱》。然而国外又有人提出了“旅途说”:
l950年出版的亚瑟·沃利(Arthur waley)《李白其诗及其人》(The poetry and career of Li Po)一书,提出“李白肯定出生在碎叶,或者出生在从碎叶回国途中”(Li Po must have been born at Suyab,or on the way from Suyab to China)。就笔者所知,亚瑟·沃利这一新奇提法,三十多年来,并未引起国人注意,也从未展开讨论。真正引起“轰动效应”的要数七十年代的“中亚碎叶说”了。
四、七十年代的“中亚碎叶说”
郭沫若在1971年出版的《李白与杜甫》一书中,提出李白“出生于中央亚细亚的碎叶”(即《大唐西域记》中的素叶水城),其位置在前苏联哈萨克境内的托克马克。并对他的论点与唐代其它文献的矛盾作了解说:
(一)不可能生于焉耆碎叶:郭沫若认为:“碎叶在唐代有两处:其一即中亚碎叶;又其一为焉耆碎叶。焉耆碎叶,其城为王方翼所符,符于高宗调露元年(679)。《碑文》既标明‘隋末’,可见李白的生地是中亚碎叶,而非焉耆碎叶”。(按:意谓尚未筑焉耆碎叶城以前出生在焉耆碎叶的人,就不能认为是出生在焉耆碎叶。其实这是说不通的。)(二)条支是大地名,碎叶属条支都督府:郭沫若认为《李序》说的“条支”“是一个区域更广大的专名,碎叶是一个城镇的小专名,碎叶是属于条支的”。他从李白《战城南》诗中所叙地点推断;唐代“西域十六都督州府”之一的“条支都督府”的地望并不是《汉书·西域传》的“条支国”(即大食,今之阿拉伯),而是与葱河(喀什噶尔河)、天山等接壤的前苏联境内的哈萨克一带,其中包含碎叶。这样,把《李序》说的条支和《范碑》说的碎叶统一起来了。(按:两地直线距离至少在一千二百公里以上,不可能统一起来。]
(三)金陵是西凉建康郡,咸秦是碎叶之讹:郭沫若认为《上裴书》中“所说‘金陵’是指李 在西凉所设的建康郡,地在酒泉与张掖之间。其所以命名‘建康’,有意表示对于东晋首都的怀念。东晋都建康,别号金陵,故李白对于西凉之建康亦称之为‘金陵’而已。问题倒是在‘咸秦’二字。咸秦地望,注家不详所在。如为建都咸阳之旧秦,则与碎叶、条支等相抵触,且由边陲迁入内地而为‘官’,亦不得言‘奔流’。故‘咸秦’必系讹字,盖因原字蠹蚀破坏而后人以意补成之。余意‘咸秦’当即‘碎叶’之讹,碎字左半包含在‘咸’字中,叶字下部也包含在‘秦’字中”。依郭说,“奔流成秦,因官寓家”,该是。奔流碎叶,因官寓家”。(按;这是怎么也说不通的。)
(四)并非“因罪窜谪”,而是“移居碎叶”。郭沫若认为李白先人“是被某种社会环境所迫,自行流亡,出奔异地。”“古时凡由汉民族居地移往外域,便说为窜谪或降居。”“中央亚细亚在隋末即使尚未内附(其实在汉代,康居、月氏等地早已和汉室相通了),商旅往来有‘丝绸之路’畅通,李白的先人要移居碎叶,有何不可能”?[按:如此理解“中叶非罪,谪居条支”、“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也非常勉强。]
郭沫若的中亚碎叶说提出后,得到了广泛的响应,有不少人撰文肯定并补充其说。其中重要的如余恕诚的《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的又一确证》(《安徽师大学报》1973年第一朔),以李白《江西送友人至罗浮》诗中有“乡关渺安西,流浪将何之”的句子,证明李白自称“乡关”在“安西”。又如殷孟伦《试论唐代碎叶城的地理位理》(《文史哲》1974年第四期),肯定唐代只有一个碎叶城,就是李白出生地的中亚碎叶。所谓焉耆碎叶,那是人们对《新唐书·地理志》和胡三省《通鉴注》的误解。再如周春生《李白与碎叶》(《历史研究》1978年第七期)、陈化新《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补说》(《延边大学学报》1979年第三期)、朱方《唐代条支地望质疑》(《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三期)都赞同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说。香港学者饶宗颐也赞同此说。他在《李白出生地——碎叶》(本书已节录)一文中写道: “诗人李白,出生于中亚今苏联所辖吉尔吉斯(Kirghiz)的碎叶(Suyab),已为人所共认的事实”。
五、八十年代以来的几种新说
改革开放给八十年代的学术界也吹来了新风。李白出生地的讨论也热烈起来了。除了对旧说继续讨论外,又出现了几种新说;
(一)旧话新提的“蜀中说”;1981年郑畅在《李白究竟出生在哪里?》(《四川大学学报》1 9 8 1年第四期)这篇论文中,认为李白于神龙元年生于剑南道绵州昌明县青莲乡。这虽然是清末以来的旧说,但他却提出了不少新的推论:
1、作者认为李白先人在隋末流窜的地点不是中亚碎叶,而是玉门关外的焉耆国都,即日后叫作碎叶的地方。从郑文看,这是第一次“隋末被窜于焉耆国都”。
2、李唐立国后,李白的祖辈从焉耆返回原籍陇西成纪。武则天僭位大杀李唐宗室,李白祖辈受诬陷被谪送到遥远的条支都督府去戍边,这是“武后时第二次被谪送于条支都督府”。
3、神龙元年中宗复位,李白的父亲才改易姓名从条支逃回祖国,但仍不敢在原籍露面,悄悄跑到绵州昌明县青莲乡隐居,就在这年李白诞生,复姓李氏。从郑文看,李白神龙元年(705)生于绵州昌明县青莲乡。从郑文看,如果李白在宝应元年(762)年终逝世没有错的话,他就只活到五十七岁(705—762),这与他好友李华给他写的《墓志》所云“年六十有二”不合。
此后重提李白生于蜀中的人越来越多;王少志《李白的故乡江油》(《新疆日报》1982年5月8日)、蒋志《李白生于江油补正》(《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五辑《古典文学论丛》1982年10月版)、汤华泉《李白生于碎叶说宜加订正》(《阜阳师院学报》1983年第一期)等文都认为李白生于蜀中。这里仅以裴斐先生为例。1984年,他给中国李白研究学会成立大会(四川江油)提交了题为《评李白出生碎叶说兼谈李自的籍贯问题》这篇论文(收入《李白研究论丛》第一辑中),在反复考订《魏序》、《李序》、《刘碣》、《范碑》第原始资料之后,他提出“其父入蜀,然后生白”。他说:“李白是蜀生之蜀人,这在历史上是有翔实记载的。要推翻这个千百年来妇孺皆知的历史结论而另立新说,窃以为根本不可能,除非发现了足以将上述魏、李、刘、范诸人记载推翻的新资料”。1988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又发表了他这一论点,曾引起国内外读者的极大反响。
(二)旧话新提的“西域说”:这次重提的西域出生地除了原来的中亚碎叶,又加了条支都督府、焉耆碎叶和哈密碎叶。
l、生于条支说:见于刘友竹。康怀远两位先生的论文。刘文《李白的生地是条支》(《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二期)和康文《对(李白的生地是“条支”)的一点补充》(《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三期)都认为唐代条支地望“在今阿富汗首都一带,其治所是昔之鹤悉那,今之加兹尼”。他们从李白的《江西送友人至罗浮》、《赠崔谘议》、《千里思》、《赠崔郎中宗之》、《寄远·其十》等诗中探讨,认为“乡关渺安西”正表明李白的“乡关”属安西大都护府;认为“登高望浮云,仿佛如旧丘。日从海旁没,水向天边流”的奇特景象只有条支有:“条支都督府首府鹤悉那(今加兹尼)”“正西和西南方向有两个‘海’,即达什特纳瓦尔湖和阿布依斯塔达湖。这两个‘海’,也应该就是《战城南》中所谓的‘条支海’”。认为“西海慰离居”的“西海”也就是这个海。认为“李白幼年时就生活在这里,‘旧丘’一直索回在他的记忆里”。
2、生于焉耆碎叶说:李从军《李白出生地考异》(《李白考异录》,齐鲁书社1986年版)认为李白“出生于焉耆碎叶,即今新疆境内博斯腾湖畔的库尔勒和焉耆回族自治县一带”。他认为焉耆碎叶城在调露元年(679)王方翼筑城前早已存在,而且是焉耆都督府治所。王方翼只是修筑碎叶的城墙城门而已。因此不能排除焉耆碎叶作为李白出生地的可能性。他认为《战城南》诗中的条支海,当是 斯腾湖(西海)或罗布泊(蒲昌海),而焉耆紧傍博斯腾湖。因此,条支地望当包括焉耆碎叶。再据《新唐书·西域传》,中亚碎叶城于天宝七载(748)被毁,范传正“褐衣时游西边,著《西陲要略》,对边境情况很熟悉,他在元和十二年(817)写碑文时,如果指中亚碎叶,必然对“已毁”要做出说明,不能无视焉耆碎叶的存在而去向世人指出另一个早已不复存在的出生地。
3、生于哈密碎叶说:《新疆大学学报》1986年第三期发表了钟兴麒的《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位置新探》。提出李白出生地既不是中亚碎叶,也不是焉耆碎叶,而是哈密碎叶,清道光年间(182l一1850)哈密办事大臣钟方编纂的《哈密志》就记载着“哈密有碎叶城,即古西突厥地”。可见一百五六十年前,哈密碎叶城之名还为人所知。据该文考证,这个哈密碎叶城正是现在哈密市西的三堡,翘首东望,人们会自然地想起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诗句来。” “由此看来,哈密碎叶——诗人的出生地,它还形象地留在李白自己的记忆中呢”。
(三)近年新出的“长安说”:1989年九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李白诗选注》。该书《前言》作者刘开扬先生认为李白可能生于长安。他说“李白自述说:‘白本家金陵,……遭沮渠蒙逊之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长江汉’(《上安州裴长史书》)。据此李白可能生于‘寓家’的咸秦(长安),而长于江汉(指蜀中)”。
六、说三道四评百家
一般地说,搞考证,最可贵的资料是第一手资料。比方说考证李白的身世,最可靠的资料莫过于李白自述和亲朋故旧对他自述的转述。然而任何定律都会有例外,说得露骨点,这个定律在李白身上就行不通。原因是李白有难言之隐,因此他从没有老实谈过自己的身世。这就使得想了解他身世的人不得不猜谜了。古今有不少人都在猜他这个谜。笔者不揣浅陋也猜过他是西汉李广、李陵,北周李贤,隋朝李穆之后。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他家被满门抄斩三十二人后,其余男女老少一律流放西域戍边屯田,沦为世袭犯人。流放的具体地点是西海(今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带)、河源(今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地带)、鄯善(今塔里木盆地南道)、且末(今新疆且末县境)等郡(见前附图)。自认为这就猜中了李白家世之谜,特别是猜透了他家“隋末多难”的来龙去脉。目下为止,我这个看法还没有改变。现在就用这个老观点,对以上百家之说不自量力地评说一番:
(一)不可能出生在中亚碎叶:出生在中亚碎叶的先决条件是李白的先人必须老早流放在那里。但是李白家“隋末多难”时(6l5),中亚碎叶还在西厥控制之下。他的祖辈不可流放到那里,因此他就不可能出生在那里。
(二)不可能出生在条支都督府:原因同上,出生在条支都督府的先决条件是李白的先人必须老早流放在那里。但是李白家隋末流放西域对,后来(661)设置过条都督府的那片土地还在西突厥手里。他的祖辈不可能流放到那里,因此他就不可能出生在那里。
(三)不一定出生在焉耆碎叶:我认为有可能流放在焉耆碎叶,因为焉耆与隋末流放地是交界的(详《李白先世不会流放在中亚碎叶》)。但是祖先流放在焉耆碎叶,李白不一定就出生在焉耆碎叶,因为没有任河得力证据证明他出生在焉耆碎叶。退一步说,即使“太白之生在未家广汉之前”,也不一定非生在流放地(焉耆)不可。
(四)不一定出生在哈密碎叶:我认为有可能流放在哈密碎叶,因为伊吾郡(哈密碎叶所在郡)于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已归附中原并辟为窜谪罪人之地了(见前附图)。但是,还是那句话,祖先流放在哈密碎叶,李白不一定就出生哈密碎叶,因为没有任何得力证据证明他出生在哈密碎叶。郡使“太白之生在未家广汉之前”,也不一定非生在流放地(哈密碎叶)不可。
(五)不一定出生在长安:没有任何资料足以证明他出生在长安。“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实质上是说他七世祖李贤、李穆北周时隋周太祖入关为官事,与他本人的出生地不搭界。他当时说这话是为他转移房派服务的;由成纪房的李陵之后转为狄道房的李 之后,达到隐瞒李陵之后这个目的。详《李白家世去伪存真两例》及其它。
(六)不一定出生在从(中亚)碎叶回国途中:说他出生在“从(中亚)碎叶回国途中”倒是很灵活的推断。然而旅途千里万里,究竟出生在哪里?国外呢,国内哈?天山北路呢,天山南路呢?西域道上呢,陇蜀道上呢?咸秦(长安)呢,陇西(天水)呢?这就很难说了。
(七)出生蜀中之说,不好更动:明代学者杨慎曾问道:“世安有己之族姓己自迷之,而傍取他证乎”(《李诗选题辞》)?一般地说,这是对的。但是李白对“己之族姓”既然有意地“己自迷之”,那我们除了“傍取他证”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不过“他证”终归是“他证”不是本证。如果要“他证”为我所用,就得辩析对证,具体材料作具体分析。“他证”中能以证明出生地最早、最得力的史料莫过于下面这几条:
l、李阳冰写于唐肃宗宝应元年(672)十一月的《草堂集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唐中宗)神龙之始(705),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
按:李阳冰,字少温,唐赵郡人。工篆隶,善词章。《序》云: “阳冰试弦歌于当涂,”“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余为序”。盖阳冰临卸任而太白病逝。《序》为生前受托所作。《序》成文不久,太白即逝。按说这是比较可靠的资料。不过其中有几个动词须要捉摸一下:一个是“逃”字,是谁“逃归于蜀”的?是李白父亲还是李白本人?据上下文,我认为是李白父亲“逃归于蜀”的;另一个是“指”字,是谁“复指李树”复姓为李的?据上下文,我认为是李白父亲“复指李树”复姓为李的;还有一个是“生”字, “生伯阳”是李家出生了谁?据上下文,我认为是出生了李白。贯串起来讲,就是705年李白父亲逃回四川,复姓为李,生了李白。
2、魏颢写于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左右的《李翰林集序》:“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是生相如、君平、王褒、杨雄,降有陈子昂、李白,皆五百年矣。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
按:魏颢,始名万,次名炎,“平生自负,人或谓狂”。白“本楚狂人”与之“相见泯合”。李白《送魏万还王屋》诗有句云:“相逢乐无限”、“且知我爱君”、“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而魏万《金陵酬谪仙子》诗有句云:“一长复一少,相看如弟兄”,可知二人交情极深。按说,这也是比较可靠的资料。《序》云:“经乱离,白章句荡尽,上元末颢于绛偶然得之,”“今日怀旧,援笔成序。”“白未绝笔,吾其再刊”。由“白未绝笔”可证《序》写于李白逝世之前,或者白已逝世,但仍“活在作者心里”,不知其已故。此《序》中又有几个动词须捉摸一下:一是“家”字,是谁“家于绵”的?是李白父亲还是李白本人?据上下文,我认为是李白父亲;另一个是“生”字,“生相如……陈子昂、李白”句中这个“生”字当“出生”讲还是当“生长”讲?据上下文,我认为是当“出生”讲;还有一个“生”字,“身既生蜀”这个“生”字当“出生”讲还是当“生长”讲?据上下文,我认为也是当“出生”讲,是李白之“身”“出生”于蜀。总起来说,“李白是他父亲‘因家于绵’之后生身于蜀的”。但是主张李白生于西域的人硬说“身既生蜀”这个“生”字,是“生长”在蜀地意思,并不是“出生”在蜀地。笔者在江油市’92国际李白文化节讨论会上,曾反问过他们几位:同列的司马相如、杨雄、严君平、王褒、陈子昂都是出生于蜀地之蜀人,唯独李白是“出生于西域”、“生长于蜀地”的“蜀人”吗?很显然,这几位蜀中才子(包括李白在内)没有一个不是“生于蜀”,“长于蜀”的。
3、李华写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的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呜呼!”“唐高士李白之墓”,“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 “有子曰伯禽”。
按:李华事迹,具见两《唐书·文苑传》。《序》写于李白逝世后一年。可能是伯禽赶周年祭请他写的。华与白友善,谓白“年六十有二”,极可信。
4、刘全白写于唐德宗贞元六年(790)的《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君名白,广汉人”。
按。绵州,汉属广汉郡,唐为巴西郡。此处以古名代时称。《记》云:“全白幼则以诗为君所知,及此投吊,荒坟将毁,追想音容,悲不能止。”“遂表墓式坟,乃题贞石”。可知刘全白青少年时代受过太白鼓励,亲聆过教言。因此这次才搞了立碣这么隆重的祭祀活动。他说李白是“广汉人”(绵州人)很可能是李白早年亲自告诉他的。
5、范传正写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l7)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
按:范传正,字西老,邓州顺阳人。《新唐书》列入《良吏传》。父伦,户部员外郎,与赵郡李华敦交友之契。与陇西李白亦过从甚密。《碑》云:“常于先大夫(范伦)文字中见与公有浔阳夜宴诗,则知与公有通家之旧”。范传正因与太白有“通家之旧”,故为太白迁葬新墓,又从太白孙女访得伯禽手疏,即据之作《碑序》,自是极可信的史料。不过我们也应注意“潜还广汉”、“逋其邑”、“因侨为郡人”的是李白父亲。然后才是李白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李唐)以复姓。”所述李白降生亦在其父入蜀之后。这和《李序》、《魏序》是一致的。如果李白之生地在西域,正值“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期间,没有必要“指天枝以复姓为李”吧。
以上繁简不一的五条史料都出自唐人之手,有的是李白同辈,有的是李白晚辈。五条史料各自有各自的来源,谁也没有抄袭谁的。五条史料都说李白为出生于蜀地之蜀人。但是有人只用一句话就推翻了这些史实:神龙初返蜀,“太白已数岁(五岁)”,怎能说生于蜀中呢?于是就在“太白之生在未家广汉之前”这个题目上大作文章,于是就产生了各式各样的西域说,甚至还产生了长安说和旅途说。有的“西域论者”竞推称王琦为西域说的创始人。但是他们忘记了王琦这句话前面还有一句活:“岂神龙之年号乃神功之讹”?若然,李白就是他父亲入蜀五年后才出生的。那他们为什么不根据这句话推称王琦为“蜀中说”的创始人呢?须知“功”与“龙”同韵,很容易混同,史书上就有过这样的事:岑仲勉《唐史余渖》中宗神龙初之左右庶子条引苏颋《唐 碑》:“神功初,征拜辅国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于“功”字下注云“‘龙’之讹”。正说明神龙、神功极易互讹。
这种年代的互讹可能出于《序》、《碑》作者的笔误或记忆之误,也可能是李白本人有意为之。我国历代帝王往往有几个年号,而女皇武则天的年号更是多得出奇。这就让使用年号的人相对地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各自用各自喜欢的年号。“神功”正是武则天诬杀三十六家“海内名士”的年号,而“神龙”则是武则天老病将死的最后一个年号,也是唐中宗复位的年号。由于某种心理因素,李白也可能有意地“绕过”了武则天的年号,“选用”了唐中宗的年号。据罗振玉考证,武则天时代,还有“削唐字改隋,又削唐年号改刻开皇”年号的墓砖。这不仅选择了年代,而且选择了朝代(详岑仲勉《隋书求是》第376页)。其中必有不为我辈所知的心理因素。目下为止,我们似乎还有选择年代的遗俗:例如不少人本来是一九四九年八九月间或十月一日后参加革命的,但是自己在履历表上却移后或提前填的是“十月一日”,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这一天成立的。1984年中国李白研究学会成立大会(四川江油)上,笔者曾以上述论点在大会发言,特意支持蜀中说。我总觉得从上引最原始的各条记载看,李白生于蜀中是难于动摇的。至于山东则为其流寓之地,陇西却是其郡望(远祖籍)所在,这是用不着多谈的。